申请试用
登录
核心技术
以原创技术体系为根基,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为核心基座,布局多领域、多方向前沿研究,
快速打通AI在各个垂直场景中的应用,向行业赋能。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AI+文化,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2020-07-22


1.jpg


单霁翔,前故宫博物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历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他现在的头衔则是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在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七年时间里,他对故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各种创新举措,一心让故宫更具人情味,让故宫文化发扬光大。其中,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就是单霁翔非常看重的创新工具。

2.jpg


“数字化是为了让文物走近更多人,让传统文化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日前举办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商汤科技人工智能企业论坛上,单霁翔会长带来了一场题为“AI+文化——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的主题演讲,分享了数字技术如何与传统文化激情碰撞。

如下是演讲精彩内容,商汤君稍作整理编辑分享给大家:

▎三年零四个月打造数字故宫社区

借助持续的环境整治和古建筑修缮,多年来故宫博物院的开放面积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了80%。2019年,故宫博物院累计接待游客参观1933万人次,世界第一。

但单霁翔认为:故宫接待再多的人次,能够实际现场参观的观众仍然是全球人口很少的一部分,如何更多传播故宫文化?

特别是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这一限制更加明显,也让故宫数字化这项工作展现出特别的意义。

3.jpg


故宫团队用了三年零四个月建立了数字故宫社区的一个组织架构,包括:中英文网站和青少年网站、网上系列专题展览、涵盖了微博、微信的“微故宫”、“故宫出品”系列APP,以及数字博物馆等。

“更多人可以通过网站了解故宫文化”,单霁翔介绍说:不仅是中文网站,外文网站也得做得更加强大,而青少年网站要做的非常活泼,吸引他们喜欢故宫博物院、走进故宫博物院。同时,基于网站,故宫开始举办网上展览,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参观。

为了将故宫中的传世珍宝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故宫团队在2016年把宫藏的1,862,690件文物全部公布出来,人们在家里可以查阅到任何一件藏品的信息,包括高清晰的藏品照片、古建筑照片等。

5.jpg


互联网时代,故宫也应该具备出色的社交属性,因此故宫团队又开始不断地把“微故宫”做得更好更强。故宫博物院的官方微博每天都在局部改版,白天给大家讲建筑,晚上讲故事,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紫禁城的初雪”、“红月亮”等故宫美景照片热门微博话题,也在社交媒体中火了起来,故宫文化越发年轻了。

6.jpg


此外,故宫还紧随潮流,连续七年持续策划出品系列APP,《每日故宫》、《皇帝的一天》、《紫禁城祥瑞》、《故宫展览》等作品都备受好评,更是收获了“故宫出品必属精品”的赞誉。如《韩熙载夜宴图》,把古代书画立体呈现,220个知识点,点击进去就可以深度阅读这幅绘画,历史、艺术、人物、角色,可以看到当年的情境、听到当年的音乐、看到当年的舞蹈。

7.jpg


除了线上的数字化,单霁翔也分享了如何借助AI技术、AR/VR技术,让线下展品和建筑也具备更多科技“活力”。

比如,在故宫的角楼,过去只能远远拍照,但今天可以走进去了。里面有VR影片,人们可以知道如何用榫卯结构把上百块木头组合成这个三重檐、七十二条脊的美丽建筑。

8.jpg


在故宫最南端的大门——端门上,故宫团队借助于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建了数字博物馆,所有项目都是深挖故宫文物藏品的内涵进行原创。人们可以在这里与1200多座古建筑对话;可以看到故宫无法展出的1500块大地毯;可以与书画中的小动物和鸟互动;可以调出一幅名家书法进行临摹等等。


9.jpg


还有漱芳斋的多宝阁变成“数字多宝阁”也搬了进去,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藏品,可以点击放大观看,也可以旋转各个角度观看,用数字化的手段能使人们了解故宫藏品制作的过程和使用的过程。此外,观众还能走进虚拟现实中只有4.8平米的三希堂、走进太和殿,体验古代服装、织绣技术等AR项目,感受更多视角下的故宫博物院。

10.jpg


在单霁翔看来,数字故宫社区的功能还在不断完善,包括公众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资讯传播、休闲娱乐、社交广场、学术交流、电子商务等,让故宫从资源数据化走向了数据场景化,从场景网络化走向了网络智能化。

▎把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600年

2020年,是紫禁城的600岁生日,七年前,单霁翔和故宫团队一起立下了flag:“竭尽所能,让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给下一个600年”。

11.jpg


数字技术让故宫变得更好,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加多元和便捷,同时也让文化的创新更多地走出了故宫。

2019年,故宫联合打造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在三个月的时间吸引了141万观众参观。借助高清数字技术和4D动感影像,图中814个人物、29条大船、河水、柳树全都动起来了,人们在孙羊店茶馆里“体验”民俗,在汴河的船上“尽赏”汴河两岸风光。

12.jpg


而在同年,商汤科技也联合故宫文化,在故宫三大主题性综合文创项目之一“金榜题名”互动式展览中,共同打造了“国子监祭孔”、“号舍考生相”两个新颖的AI+文化互动体验项目,让观众们体验了一把穿越古今的奇妙。

13.jpg


单霁翔认为:“今天信息传播速度和方式高度发达,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下能够随时地参观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信息。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方法,和观众保持一个互动的、相互平等的态度,不断根据大家需要来呈现出博物馆藏品、展览和古建筑的魅力。因此,我们要不断跟踪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前沿,研发更适合年轻人和普通大众的文化传播方式。”­

最后,单霁翔会长还进一步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里的诸多应用,如:展厅温湿度控制、城墙沉降监测、白蚁监测、古建筑病害监测、观众流量监测、大气环境监测、防雷测试,以及防火防范测试等。

14.jpg


借助人工智能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多地走进千家万户,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